在武警新疆总队喀什支队的大院里,有这么一名老士官,他随时背着相机在各个训练场穿梭,用镜头记录下身边的点点滴滴,给战友们留下了美好的瞬间。他就是喀什支队新闻报道员李荣强。 他曾经也是新闻行业的门外汉,他曾经也为发不了稿件而流泪,他曾经……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名基层排长所写的文章,来了解一下这位执着的老士官。 深夜里,微凉的风仿佛能能吹走一天的疲劳,武警喀什机关楼最后一盏灯消失在黑夜里。 “李班长,今天又加班咧?这么多年,头发都快被你熬没了?”正在执勤的马旭东看到刚走出机关楼的李荣强,便开口问到。“早睡还不如多看两篇文章、多琢磨几段文字。”他那黑黝的皮肤在岗楼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更加可爱,像极了“黑猫警长”。 要说我和李荣强的关系,算不得“老铁”,认识还不到一年,可他却成为了我生命中记忆深刻的人,充当着亦师亦友的角色。 还记得那是去年八月份,我刚被分配至喀什支队,火车摇晃着身子像是在给我唱催眠曲。可带队干部不经意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们支队的新闻报道员、四级警士长李荣强可是一支笔,近年来在《人民武警报》发了多篇稿件。”我目光立即被这突然的一句话所吸引,我的好奇心涌了上来,话匣子打开了,我所了解到的故事也多了。 熟悉李荣强的人都知道他是“半路出家”的笔杆子,一提到好的新闻线索,他的眼睛里就会闪出不一样的光来。 年8月,喀什的夏天格外燥热。此时的李荣强正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继续在司务长岗位上干工作,还是到宣传股这个陌生的岗位去“应急”。 “不管了,反正我还有那么一点点基础,就去宣传股吧,这也算是对自己的挑战吧!”李荣强在犹豫过后暗自下定决心。到了宣传股后,每天晚上都能看到他加班的身影,短短的半年时间,光报纸剪贴本就收集了好几册。 “我来到支队半年里,没见你上过一篇稿件,要是你在这一个月还没有起色,你就哪里来哪里去。”当时的政委在一次政工会议后对李荣强发了火。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就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正是因为黑的无边的夜晚才磨砺出寻找光明的眼睛。”聊到这里,他眼里噙满泪水。 在之后的一个月里,他除了更加努力的敲键盘、看报纸,没有其他的业余生活。“开饭集合时裤子侧兜都要揣着一份报纸的经历你有过吗?”我说我没有,他说他那时候就是这样的疯狂;发给编辑的稿子连一个标点符号都没回复过,但就是这样坚持了20多天,眼看离规定的日期越来越近,稿子依旧没见诸报端。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年4月29日,中午吃完饭,战友王然进对他说在《人民武警报》上看到了他的文章;他拔开双腿迅速消失在战友眼前,连嘴边几滴油芯子都没顾得上擦。 “翻报纸时那种激动的心情现在都能尝的出味道,看到第二版上不起眼的多个字和我的名字,我当时眼泪瞬间留下来了。”李班长看着我,特别认真地说到。 作为一名宣传骨干,李荣强在新闻路上已走了近8个年头了,他采写的新闻作品获得了一连串的奖项。战友们称赞他是“获奖专业户”。可谁又知道,在新闻的道路上,他付出了多少常人未曾有过的努力。 八年来,李荣强的身影始终活跃在各个基层单位,无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他都始终在奔波,在官兵中采访,在魔鬼周、新训中总会看到他及时出现的身影。 今年5月11日,塔县发生5.5级地震。李荣强主动请缨,赶往抗震救灾一线。坐了四五个小时的车,他来不及休息,便到震区采访了20多位居民及参加抗震救灾的官兵,当晚又搭车赶往医疗中心,连夜采访了10多位被救助的患者,一直工作到凌晨深夜。 他见身边战友唐大凯时不时作呕并伴随咳嗽,便立即把自己身上大衣递给他,同时要求他立即休息,而自己却穿着单薄的夏作训服,在寒风刺骨中剪辑素材。经过36小时连续奋斗,在第一时间将新闻资料整理出来,及时把地震情况发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到灾区情况。 正是这种执着的精神,李荣强在从事新闻岗位几年里,荣立三等功2次,获得总队新闻宣传一等奖3次、二等奖3次,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余篇(幅)。 李荣强部分摄影作品 挑战极限 朝阳与青春 团结就是力量 蜿蜒盘旋 红满枝头 图文│程良旺张翔吴竹平 此信息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总监制:黄德华 监制:韩永彬张建 主编:何立新王国银 编辑:于凯卜凡 投稿- 投稿邮箱:papxinjiang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