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原文刊发在《民主与法制时报-援疆周刊》 年2月,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全面启动,广东省援疆阵地由北疆转移到南疆。作为一名援疆教师,我肩负着人才援疆、教育软件建设的神圣使命,从南国广州不远万里来到西域喀什,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们积极深入当地群众,主动与他们交流,努力成为他们的朋友。我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和淳朴的民风而感动。“广东援疆再出发,我们第一棒”。在这接力棒即将移转交接的时候,谨撷取记忆中的几个片段,与大家共享。 年3月7日:“朋友” 进疆已经两个星期了,我一直在努力地适应西北的气候,调整生物钟以适应时差,熟悉二十几年没接触的高中教材,每天基本上过着“学校――宿舍”两点一线的生活,竟然还没来得及领略喀什这“西部明珠”的风采。 今天是周末,虽是扬尘天气,但想到老呆在宿舍对身心都是不利的,于是,与援友相约去喀什市区走走。首选景点当然是高台民居和喀什老城,这些具有千年历史沉淀的、房叠房楼连楼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泥土建筑,以及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迷宫式小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流连忘返,不觉已错过了午饭时间,个个饿得饥肠辘辘。 图//喀什老城街头 我们拐入艾提尕尔清真寺对面解放北路高楼背后的小巷子,钻进一间叫做“达瓦卡热”的维族面馆,想先解决肚子问题,也顺便尝尝地方风味吧。好不容易才通过店主正在读小学的儿子作翻译,每人点了一碗羊肉拉面,大家坐在桌旁等待。邻座四位头戴毡帽的老人看到我们手中的数码相机,非常友好地请求我们帮他们拍照,并且摆好了姿势,我们欣然应允来,拍完又回放给他们看。看到自己在相机里的影像,四位老人异常高兴,竖起大拇指说:“……朋友……”。老人说的是什么,我们一句都没听懂,但其中“朋友”二字,老人却说得字正腔圆,我们听得也特别清晰,并倍感亲切! 图//四位“朋友” 年5月13日:热情的村民 昨晚,年的第一场雷雨,将空气中的尘埃和路上的浮土冲刷得干干净净。今天,天空的透明度极佳,竟可看到远外的雪山和雪山上面飘着的几朵白云,这可是进疆近三个月来第一次遇到的好天气。 吃过晚饭,离天黑大概还有两个多小时,于是与室友相约到县城附近走走,体验一下乡土民情吧。我们背向太阳沿着马路往前走,一位白胡子老汉骑着自行车从后面赶上来,经过我们身边时,我们习惯性地微笑点头致意。在这里,微笑是表达友好的无声语言,是人际交流的最佳工具。不料,老人竟急忙减速停车,跑回来与我们热情握手,满脸的笑容突破了语言不通的障碍,这种感觉让人无法言说。 图//巴旦木花 路边站着一位英俊的少年,他常在附近放羊,是经常见面的“老熟人”。看到我们,他露出了清纯的笑脸。旁边,一大群羊正贪婪地埋头吃草。他不会说普通话,只会听些只言片语,我们连说带比划地与他交流,了解到他是托克巴克中学的学生,正读初二,他现在放的羊有29只――那可值四、五万块钱呢。他指着不远处的家,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做客,我们微笑道谢:下次吧,谢谢! 图//雪山、杏花与麦苗 地里,成片的小麦已经抽穗,介于翠绿与金黄之间,在夕阳的斜照下,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梦幻般的感觉。绿油油的玉米地里,身穿白衣、胡子飘飘的老汉正在齐膝深的玉米丛中除草,他无法通过语言和我们进行交流,但面对我们,友善的笑容始终挂在他的脸上,露出似乎有些残缺的牙齿。 图//村民 小路上,身着花裙的妇女推着自行车从远处走来,车架上驮着满满一化肥袋子的野菜――这是她为家里圈养着的羊准备的美味晚餐呢!见我们对路边的蒲公英感兴趣,她停下来热情地“告诉”我们:“这东西是可以吃的,做成凉拌后味道特别好。”又指着远处“说”:“那边还有很多,你们去那里挖吧!”看来,她以为我们在挖野菜呢,难得人家一片好心,我们真诚地再三微笑致谢,目送着她跨上车子,消失在白杨深处…… hdhxzs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