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于喀什葛尔古城 新疆地貌总轮廓是“三山夹两盆”。北面是阿尔泰山,南面是连接青藏高原的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及阿尔金山山脉。天山山脉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疆两部分。 我们这次新疆的旅行计划是先南疆后北疆。 喀什当然是南疆必去的第一个地方,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喀什就代表着南疆,这座西部边陲城市,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是葱岭以东的大都会,西域经济文化的中心。 喀什是丝绸之路的商贸重镇,当年张骞路经过此地时,它是西域三十六国中唯一“有市列”的地方。 走在日益蓬勃的大巴扎(集市)上,我感受到岁月赋予了喀什一个极其包容的灵魂。随处可见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们在街道上闲逛,谁也不会觉得对方奇怪。 大巴扎里各色小吃、水果应有尽有,简直是吃货的天堂! 我最喜欢的是烤包子和新鲜的无花果。 烤包子(维语称之为"沙木萨"),主要是在馕坑中烤制。 包子皮用死面擀薄,四边折合成方形。包入羊肉丁、羊尾巴油丁、洋葱、孜然粉、精盐和胡椒粉等原料做成的馅,馕坑中烤熟。 一口咬下去,起初像生煎,烤的焦香的饼混搭配着羊肉丁和汤汁的味道,细细品来更惊喜,不会像生煎那么腻,吃到最后都不会厌烦。我一连吃了四个! 新鲜无花果 而新鲜的无花果就更不必说了,之前吃的都是加工过的无花果干或者无花果酱。 当我们第一次见到刚从无花果树上摘下来的果时是没概念的,但小心翼翼的吃了一口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如果把无花果形容成姑娘,那就是丁香一样的姑娘,虽然味道不浓烈,但回味无穷啊!”SUSU又拿起一个无花果,一边吃一边说。 小伟最喜欢喝石榴汁,打好的石榴汁一杯一杯的卖,用的是我们平时喝白酒的小酒杯和喝红酒的高脚杯。 但有件事不敢细想——来来往往的人都在喝,却没见哪位老板洗过杯子…… 当我们把这个细节告诉小伟后,他说什么也不再喝了。 泽哥买了红提和哈密瓜,太甜了,我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甜到齁”,而且红提才4元一公斤,白菜价啊! 中午我们去吃了馕坑肉,外焦里嫩,是用做馕的土坑烤的,把抹上佐料的羊肉封闭在馕坑内,暗火慢烤,离很远都能闻到香味。 这边的羊肉一点都不膻,连平时不怎么爱吃羊肉的SUSU都吃完了平时的两倍。 如果想要充分的体验喀什包容的灵魂,光品尝各色美食是不够的,一定要去喀什葛尔古城和艾提尔清真寺转一转。 喀什葛尔古城(老城)是5A级景区,中国唯一保存下来的具有古典伊斯兰特色的历史街区,也被称为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大的生土建筑群,延续着最为传统的维吾尔族生活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已经不只是一片城区,而是活着的历史。 丝路铜币 泽哥还在古城里淘到了当时丝绸之路时用的钱币。 高台民居 古城是经过改造的,它之前的建筑属于中亚风格,起先是平顶房屋,后来被层层加高,虽然漂亮,但大多属于危楼,简陋、狭小、陈旧、充满消防隐患(就像今天的高台民居)。 但因为想要保留文化,所以在是否改造上引起很大争执,如果拆除,当地的居民、商户怎么办?如果不拆除,有危险怎么办? 谁也没办法下定论。 最后还是抵不过天意,竟然是年汶川地震促使老城开始改造的。 改造后就是现在我们眼前的样子,建筑平整光洁、墙上有很多漂亮的花砖、每条街道都有路牌和介绍。 老板在为我们表演手鼓 漂亮的地毯 走在古城的街道上,再也不用担心危险,身边是孩子们嬉闹的身影、路边卖特产的商户和流连忘返的游客们。 路边的维族小孩子们追着我们喊:“老师好!”可能是看到汉族的人都认为是老师吧。 有一位6、7岁的小女孩用手拉着SUSU的上衣,好奇的打量着我们,眼里都是喜欢,我们要走的时候她把嘴巴嘟起来对着SUSU,原来是想让SUSU亲她,SUSU弯下腰亲了一口她的脸颊,她笑的无比开心。 那种单纯的无防备的亲近让人没办法不感动。 再往前走就到了艾提尕尔清真寺,古城的中心,它不仅是新疆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在国内外宗教界均具有一定影响,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宗教色彩非常值得仔细欣赏!丫丫和睡猫在清真寺外面光拍照就用了一个多小时。 小羽 晚上,喀什难得的下起了小雨,第二天早晨空气很舒服,我决定自己去古城转一转,走到百年老茶馆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来自台北的小羽! 他的出场和他本人的性格一样独特,10月底的天气,他穿着短袖短裤,顶着一头随性的中长发,加上他本来就瘦,我一眼就认出来他了。但又不能直接上去叫他。 因为我们之前只是在一个旅行群里聊过几句,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