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歌曲《春天的故事》上个世纪末在大江南北广为传唱,老人在南海边画的那一个圈成为中国经济特区最广为人知的形象。经济特区,这个直到今天都还在中国的经济、社会话语中有着重要意义的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四十年改革开放的代名词。

4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年7月15日,党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的报告,决定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包括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吸引侨资、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出口特区”(后改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由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什么要设立经济特区?

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将整个国家的命运,从“以阶级斗争为纲”扭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中国人睁开双眼再看“万恶的资本主义世界”,又是另一番感受。在广东宝安县的深圳,成群结队的人们涌向通往香港的边境线,深圳边防部队对愈演愈烈的逃港事件几乎无力防守,年,广东累计偷渡外逃人次、逃出人数人。深圳的逃港风潮并不是突如其来的。来到深圳考察的邓小平,听完边防部队的报告后的回应是:“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此事不是部队能够管得了的。”

年1月8日到25日,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召集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大会给与会者印发了欧日、亚洲“四小龙”利用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加快发展的材料,引起热议,这显然给了广东省领导以重大激励。会后,广东省委领导分头到下面调查研究。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后来兼任深圳市委第一书记的吴南生率工作组赴汕头。他在调查研究中由此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汕头划出一块地方,彻底开放,办出口加工区,利用外资发展经济。

3月3日,吴南生在广东省委常委会议上正式提出在汕头划出一块地方搞试验的设想。他举出三条理由:第一,在全省来说,除广州之外,汕头是对外贸易最多的地方,每年有1亿美元的外汇收入,搞对外经济活动比较有经验。第二,潮汕地区海外的华侨、华人是全国最多的,约占我国海外华人的三分之一。其中许多是在外有影响的人物,我们可以动员他们回来投资。第三,汕头地处粤东,偏于一隅,万一办不成,失败了,也不会影响太大。

4月3日,习仲勋赴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4月8日,习仲勋在中南组发言说:广东邻近港澳,华侨众多,应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这方面,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先走一步,放手干。

会上,福建省也提出在厦门建立出口加工区的要求。

中央工作会议讨论了广东省和福建省的要求,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等地试办出口特区,作为华侨和港澳商人的投资场所。会后,谷牧向邓小平作汇报,谷牧说:广东有这样的思想,先走一步,划一个地方出来,搞改革开放,然后全面推开。邓小平很赞成。谷牧说:“但是名字定不下来。”邓小平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当谈到解决配套建设资金时,邓小平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按照这个思路,谷牧等人帮助广东、福建两省分别起草了《关于发挥广东优越条件,扩大对外贸易,加快经济发展的报告》和《关于利用侨资、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加速福建社会主义建设的请示报告》。

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广东、福建的两个报告。中央决定,在粤闽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创办“出口特区”,并指出“出口特区”可先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中央50号文件”。

年3月24日至30日,谷牧在广州主持召开广东、福建两省会议,检查中央指示的贯彻情况,进一步研究特区建设问题。这次会议采纳了广东提出的建议,将“出口特区”这个名称,改为具有更丰富内涵的“经济特区”。

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并批准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并批准公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为什么在这些地方要设立经济特区?

1、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地的优越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台,便于发挥对外窗口的功能。

2、广东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对广大华侨回乡发展经济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3、港澳台都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加强与它们之间的经济合作和经济关系的紧密性。

4、面向南海,交通便利,尤其是水运极为通畅。

设立经济特区的意义是什么?

1、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2、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

3、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4、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

5、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训管理人才;

6、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经济特区对经济的提升可以从深圳特区上找到影子。年之前,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个深圳创造的GDP才等同于一个香港。而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深圳利用特区的政策优势先行先试,吸引了包括香港乃至全世界的产业和资金的流入,迅速崛起。截至年,香港公布的数据显示,0.99个深圳创造的GDP等同于一个香港,即代表深圳GDP的总量已经超越香港,说明深圳的发展速度极快。

40年前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如今已成为管理人口超万的现代化国际都市,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崛起,印证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邓小平晚年遗憾:后悔搞经济特区时没加上海

其实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上议论办出口特区时,还有上海崇明岛。从地理条件看,崇明岛与大陆自然隔离,最适宜于办特区,但最后确定时没有它。不过,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为上世纪80年代没有在上海设立经济特区不止一次地表示遗憾。年1月28日,邓小平说:“浦东开发至少晚了五年。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2月13日,他又说:“如果当时就确定在上海也设经济特区,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年2月17日,邓小平再次表示:“浦东开发晚了。”

经济特区再次扩容、扩大,为改革前沿注入新动力

年5月1日起,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此次扩容将使汕头特区覆盖全市.4平方公里的土地,特区面积扩大近9倍。而在年下半年,深圳、厦门、珠海三个经济特区已先后将其范围扩大到全市。

分析人士指出,扩容并非仅仅是特区在地理范围上的简单扩张,而是将为这些昔日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扩大经济特区先发优势的辐射力,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作出新贡献。

除了最早设立的四大经济特区之外,我国还设立了一批新的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

.4.13成立海南经济特区

.5成立喀什经济特区

.6成立霍尔果斯经济特区

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经济特区成立40年的今天,中国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新挑战,期待作为改革和开放先行军和试验田的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大潮中,不负使命,再创辉煌。

海河传媒中心出品

来源:津云(参考资料:新华网、中华网、和讯新闻等)

编辑:杨佳湲

觉得此文有用,就点“在看”支持吧↓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