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好治疗荨麻疹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595950.html 初夏的喀什,处处洋溢着沙枣花香。5月18日,喀什公路管理局西片区离退休职工文体活动在欢快的歌舞中拉开帷幕。 74岁的退休职工宋家平动情地用维吾尔语讲起30多年前的故事,那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老一代养路工修建中巴公路时民族团结的故事。温暖的故事,引起现场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 今年以来,喀什公路管理局党委以民族团结进步年为契机,积极贯彻落实《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通过文化活动载体、民族团结“微行动”、树立先进典型、加强双语学习四个方面,不断巩固民族团结创建成果,促进各民族干部群众更加紧密融洽。当前,在这片西域热土上,各民族职工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民族团结的主旋律成为职工学习、生活的背景音乐。 现代文化为引领 五一前后,由喀什公路管理局工会牵头,局团委、各收费站、分局承办的“庆五一促团结稳定”大众职工文体活动在东、西、南、北四个片区分别举行。 局属各公路分局、收费站、机关、离退休职工共计余人参加活动。活动中,不仅有表现民族团结的集体舞蹈、有反映热爱祖国的诗歌朗诵,还有民族团结合唱,去极端化小品等群众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此外,还有民族团结演讲比赛、健美操比赛、球类比赛。 参加文艺演出活动的喀什公路管理局机关干部再吐娜·依萨木丁在朋友圈推送了活动照片和小视频,引来众多好友点赞。再吐娜·依萨木丁在朋友圈这样写道:“每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我都感到很有归属感,各民族同事们一起载歌载舞,很有一家人的感觉。” 英吉沙公路分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艾克拜尔·代吾然感慨地说道:“文化活动这个载体很好,可以让各族职工在参与的过程中寓教于乐,比传统说教效果好!” 近年来,喀什公路管理局党委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职工书屋、活动中心等场所,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民族团结教育渗透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探索了“1+X”结对工程,民族团结五个一等主题教育活动。同时,把创建活动与公路养护和收费服务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排查化解不稳定因素结合起来,与实施民生工程结合起来,尽心尽职地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好住房、医疗、子女就业等问题,使改善民生的过程成为凝聚民心、增进团结的过程。 局党委团结带领全局各族干部职工开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喀什公路管理局荣获喀什地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局党委、局属岳普湖公路分局、莎车公路分局、塔什库尔干公路分局及疏附公路分局萨依巴格养护站5个单位被命名为“喀什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倡导民族团结“微行动” 加强民族团结不一定要做惊天动地的事,通过交一个不同民族的朋友,一句问候,一个举动等等这样的“微行动”,也可以增进民族感情。 喀什公路管理局文化路家乐买斯巷号家属院是远近闻名的民族团结大院子。这个院子里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等多个民族的干部职工。无论何时走进这个院子,葡萄架下,总是有很多离退休职工坐在那里谈天说地,一片热闹的景象。走近一看,原来刚才听到的纯正的喀什口音的维吾尔语竟出自汉族大妈之口。 年年末,家属院所在的街道办事处同开发商在这里召集住户代表开会,商谈拆迁补偿等问题,各族职工道出共同的心愿是:“无论拆迁安置在哪里,我们这些各民族的老邻居还要住在一起,不能分开。”朴实的话语让来商谈事宜的工作人员动容不已。图为:喀什公路管理局领导入户慰问扶贫对象,并了解情况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机关各族干部职工赴远在塔什库尔干县马尔洋乡迭村“认亲戚”,并为塔吉克族牧民带去了衣服、红茶、农业知识读本等礼物。 回族职工李建新配偶因癌症几次入院,全家人变卖家产帮助其治病,各族干部职工、离退休职工了解到这个消息后,纷纷献出爱心,帮助这个家庭共渡难关。 周末时,维吾尔族大姐家里聚集了汉族、维吾尔族同事和他们的家人、孩子,各族职工共同在一起品尝传统美食。孩子们拿起吉他,和客人们唱起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汉族大妈早起做饭,不仅把自己的孩子照管好,也顺带送维吾尔族邻居的女儿一起上学。放学了以后,8号家属院的凉亭下面,三五个不同民族的孩子一起集中在那里写作业。 遗属徐秀兰在参加完喀什公路管理局民族团结进步年动员大会以后,回到所住的院子里,迫不及待的用双语向大伙儿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年”的各项具体措施,号召院子里的邻居们为建设一个团结和谐、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属院尽献一份自己的光和热。 今年以来,喀什公路管理局党委,结合《喀什地区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喀什公路管理局先后下发了《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实施方案》《关于开展民族团结1+1微行动争做三好职工活动的实施方案》,在全局内开展“民族团结故事大家讲”“民族团结微视频”“民族团结从娃娃抓起”等具体活动,旨在搭建更多活动载体,引导全局各族干部群众,并通过他们带领其家人、儿女增强民族团结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把各族干部群众的一个个“微行动”汇聚起来,积微成著、聚沙成塔,释放出巨大正能量,形成人人维护民族团结、人人争当民族团结模范的浓厚氛围。 语言通了,心就近了 多年来,喀什公路管理局党委一直非常重视双语学习,把双语学习作为更好地服务各族群众的基础,将双语水平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不断强化各族干部学习双语的意识和抓好双语的责任,取得了一定成效。 英吉沙分局退休党员艾拉吉·阿不拉在工作的二十多年时间里,通过组织培养、自身努力,已经基本掌握了汉语表达能力。退休以后,他带领身边的退休职工组成了“夕阳红宣传队”,以英吉沙分局文化展览馆为依托,结合家属院集中宣传、挨家挨户上门宣传等形式,不断用双语加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增强了各族群众的思想免疫力和政治鉴别力。 收费稽查科副科长高玉梅非常擅长用双语开展工作,她曾经在库曲湾收费站工作了4年,在收费站的时候,各族收费员把她当做自己的姐姐一样对待,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开心的事,都愿意与她分享。她说:“懂双语让我受益无穷。双语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拉近了各族干部职工心与心的距离。不同民族之间工作生活交往时,会产生亲近感,拉近了距离消除了隔阂。” 如今,无论在哪里,汉族干部职工学习维吾尔语,维吾尔族职工学习汉语的场景都并不鲜见。不仅如此,在结对学双语的过程中,还达到了增进交流、加强团结的目的。 喀什公路管理局党委书记、副局长伊明江·阿不拉不管走到哪里,都在强调:“喀什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干部说双语,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更快捷,做事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所有人都要做学习双语的模范。” 树立身边的典型 在民族团结春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多的民族团结典型在喀什噶尔大地涌现,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着、带动着、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机关青年职工艾那斯卡日·阿布都热合曼同家人一道坚持6年如一日义务照顾汉族退休老人黄丕华的故事,在一碗抓饭、一壶热茶的往来中,诠释着民族情深、邻里若亲的内涵。 退休工人阿不力孜·黄金来在9岁时,被汉族养父母所收养,并将其抚养成人。这个多民族的家庭多年来相处融洽,结下了深厚的民族情谊。在生活中,阿不力孜·黄金来积极当好人、做好事、行善举,热心帮扶困难群体,以实际行动回馈养育他的汉族父母。 喀什地区英吉沙县县委、县政府授予他“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在电视台《城乡同行》栏目中播出了他的民族团结事迹。 莎车分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张恒成把离退休职工子女未就业情况作为头等大事,跑人才市场、跑社区、跑企业,组织待业青年集中学习,帮助维吾尔族年轻人解决就业难题,赢得了离退休职工的广泛好评。 为进一步引导各族青年团员争做“五新青年”,切实把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年”动员大会有关安排部署落到实处,突出现代文化引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营造人人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喀什公路管理局团委“学雷锋”活动月、“五四青年节“等节点深入基层各单位和农村开展各类主题的系列活动。积极为各族青年团员提供轻松的交流平台增进感情,把民主团结的种子播撒在青年心里。 据了解,喀什公路管理局通过注重发挥榜样、典型的力量,大力挖掘、选树包括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阿塔吾拉·卡迪尔、喀什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刘汉义等15个民族团结个人的事迹,通过在职、离退休职工、职工子女共同当宣讲员,用生动的事例、感人的实际,用可亲可信的身边人故事教育引领群众,用草根化的语言,宣传凡人善举,团结友爱的深厚感情深深根植于每个人心中,在全局形成了人人争当民族团结践行者的良好氛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