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是维吾尔语“喀什噶尔”音译的简称,含意有“各色砖房”、“玉石集中之地”、“初创”等不同的解释。 公元年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喀什作为西域的一部分,正式列入中央政府的版图。 唐太宗以后,喀什是重要军事据点,安西四镇之一;五代至宋,先后为喀喇汗王朝和西辽所管辖;成吉思汗西征后,属次子察合台太子的封地。 如今的喀什,已经变成一个旅游的胜地,香妃墓、艾提尕尔清真寺、大巴扎、老城区等都是不错的去处。 喀什是个色彩斑斓而纯粹的城市。与乌鲁木齐相比,这里才是理想中对新疆的最初印象。穿行在老城的民居小巷,浓郁的西域文化和淳朴的民俗让人仿佛置身于时空隧道,清冷的新月和炙热的土地交织在一起,喀什是一个能给人带来无限回忆的地方。 地处南疆、连接欧亚的喀什被誉为中国最具“异域风情”的城市,这里货如云屯、人如蜂聚。当踏上喀什这片土地后,才发现喀什确实神奇,也难怪这么多人喜爱。 ▼ 如果有印象对《追风筝的人》这部电影有印象,会熟悉这样场景:杂乱却并不违和的街道、错落有致的土坯房、雪山映照之下的石头城、那些奔跑在街口的孩子,以及随意摆放在道路两旁堆积如山色彩鲜艳的水果。据说剧中85%的取景都来于此。 走进喀什噶尔古城,一股浓浓的西域风情扑面而来,让你恍惚间以为是到了中东地区,喀什古城里最具特色的就是造型精致、颜色各异的古建筑了,令人印象深刻。 这里的维吾尔风格建筑基本都是土黄色的基调,暗示着最早都是沙土建造的。墙砖的颜色都有细微的差别,或深或浅,或明或暗,有的加点粉红,有的加点亮黄,有的加点深棕,似乎每一家都不甘寂寞地想要标榜个性。 老城区街巷纵横交错,布局灵活多变,曲径通幽,民居大多为土木、砖木结构,不少传统民居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 走在街上,能够看到一些售卖当地特色手工艺品的商店,有白色锡壶、黄色铜壶、各种图案小镜子、以及各种乐器,披肩、沙井等,都非常精致,看着令人心动不已。 喀什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历来是中西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牛羊巴扎、帽子巴扎、陶器巴扎、首饰巴扎、调料巴扎……各种巴扎应有尽有,“巴扎王国”当之无愧。 巴扎有些像集市,却又与之不同。据说喀什以往每个镇的要口、街道都会有巴扎,而巴扎通常一周只有一次,很多当地人都会选在巴扎日来赶巴扎。不同种类的日用品、香料、衣料、瓜果蔬菜都能成为巴扎里的热销品,他们很珍惜这样的巴扎日,也尽情享受巴扎给他们带来的欢喜。 生长在喀什的孩子,也有一种独特的幸福感,眼神里也透出别样的纯真和可爱。 ▼ 喀什大巴扎 喀什市艾孜热特路 喀什大巴扎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它是一个具有两千年历史的传统贸易市场,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疏勒国,也就是今日的喀什市,城里城外车水马龙,驼队马帮,熙来攘往,行商坐贾,比比皆是,杂货分呈,琳琅满目。更有趣的是市场上人们的服饰一个个绚丽多姿,所操各种语言,闻所未闻,已经是一个繁华的贸易市场。 ▼ 高台民居 喀什市区老城吐曼路 这里是维吾尔族的聚居区,其建筑风格极具中亚色彩,让人恍若置身异国他乡。电影《追风筝的人》曾因故事背景地喀布尔陷于战火而选在喀什取景,高台民居即在影片中出现。不过随着老城区的改造,古旧街道正在消失,也许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 ▼ 艾提尕尔清真寺 喀什市解放北路 如果只能在新疆看一座清真寺,喀什的艾提尕尔当仁不让。始建于年的寺院在过去近年间一直处于不断的扩建之中,如今的规模已经可以跻身中亚三甲。寺院是喀什老城的地标建筑,这里也是城内最具生活气息的地段,每天五次礼拜的场景颇为壮观,宣礼塔上传来的唱经响彻古城。 ▼ 阿巴和加麻札 喀什市东北5公里艾孜热特村 这是明清时期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的72位家族成员的墓地。传说这个家族有一个叫伊帕尔汗的女子,是乾隆皇帝的爱妃,由于她身上有一股常有的沙枣花香,人们便称她为“香妃”。香妃死后被安葬于阿帕霍加墓内,因而人们又将这座陵墓称做“香妃墓”。 ▼ 莫尔佛塔 喀什市东北约20公里 在各民族、宗教势力的角逐中,佛教最终在喀什地区式微,仅存留下这座高大的窣堵坡式佛塔,诉说着丝路过往的种种。古塔周边是昔日的寺院遗址,在唐代时达到鼎盛,但10世纪中叶喀什地区伊斯兰教逐渐兴盛,佛教寺院也随之结束了历史使命。 ▼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 喀什市体育路54号 墓主是11世纪维吾尔族的诗人、学者,他用回鹘文写就了长诗《福乐智慧》,堪称维吾尔版的《理想国》。这部长诗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充满伦理、道德,涉及当时政治、历史、地理、数学和医学等,是一部有明确写作年代的大型文献,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被国内外史学界视为至宝。 ▼ 盘橐城 喀什市班超路71号 作为曾经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疏勒国的宫城,盘橐城见证了喀什最重要的一段历史。汉朝使者班超以此为大本营经营西域、击败匈奴,成为丝路历史的关键节点。 —END— 夜雨旅行网 您身边的社交旅行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