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4542004.html 喀什噶尔,玉石之城 对喀什一直充满着好奇,向往,和疑虑 两天的旅程是对内心认知的探险 让阳光照进未知的黑暗角落 茶楼 烤馕 笑脸 圈羊 食档 交易 凝思 D1:初到喀什 从乌市市区送我去地堡窝机场的是位哈萨克族司机大姐,汉语可以断断续续的交流。从北疆人的角度,描述了对南疆部分人的不解。市中心往机场途中,经过一片居民区,大姐告诉我,原先这是南疆聚居区,现在,很多人已经离开。 从乌鲁木齐起飞,经过了国内最严格的安检; 飞机起飞后不久,舷窗外连绵的雪山;2小时的飞机行程,提醒着我新疆的广袤 喀什机场出来,滚滚的热浪一路许多检查站,检查和被检查都暴露在烈日下 俯视喀什老城 区公安局下车,从西门直接进入喀什老城。每一个街巷的出入口,都有两三人为一组的安保。街道上游人不多,也许是淡季。街道的尽头,就是“喀什传说”中的老茶馆。楼下烤着羊肉串,老远就闻到香味;茶客就在二楼阳台坐着,看着来往的人群。 计划下榻的青年旅馆在一座民房的二楼内,有很大的阳台,可惜店内客人少,失去了交换信息的便利性。在老板那,还确认了司机提供的信息:周末两天边防站办证点关闭,塔县的行程已无可能。塔县是塔吉克斯坦自治县,以热情友善的民风著称,在通往中巴边境的红其拉甫口岸途中。 青年旅馆旁边就是艾提尕尔清真寺,老城所有的街道都是对着清真寺的方向。以前到了礼拜的时候,清真寺内和外面的广场甚至街道上都跪伏着虔诚的教民。 寺内大门处,悬挂着红色的标语,在外面大致看了一下,没有进入。 背着重重的包,沿着解放北路向南,好奇而又小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 肚子饿了,在解放北路路边要了一碗凉皮,凉凉的,上面撒了一层碎花生米。这条路将老城一分为二,防爆巡逻车拉着警笛,徐徐开过,在路的尽头折返,循环往复。 一路南行右转进人民西路,很快就到了老城的南入口。老城的城墙早就拆除,仅保留原东门处的城楼。老城内的巷陌,隔离了城市的喧嚣。 老城内最多的就是孩子 走到一个小广场处,几个孩子趴在地上玩着纸牌。都是圆圆红红的苹果脸,好可爱。孩子看到我在拍照,扭头进了房子里,把老人拉出来,老人热情邀请上楼坐。在外旅行,最珍惜的就是到当地人家做客。 二楼是大小两个客厅,铺着地毯。三个孩子是亲兄妹,最大的5岁,最小的两岁半。三个小家伙就在身边打闹着,笑个不停。小客厅内放着矮桌,摆满了干果和糕点。盘腿坐下来,喝着茶,聊天 这是女主人的哥哥,在政府部门工作,能说比较流利的汉语。 这是女主人,汉语会得很少。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三个孩子是大女儿的娃娃,女婿做皮草生意。大人说话时,最小的娃娃独自跑出去,回来的时候拿着一个苹果,往我手里一放就笑着跑开。 仔细聊,才知道大女儿和女婿因为去土耳其,三个孩子就由外婆照顾着。 告别,向东,穿过这座门房,就进入到了手工艺品一条街。 路口,就是一家铜作坊。 热瓦普琴,起源于喀什,在这里很常见;路边的乐器店有很多,店里往往聚集着不清楚是店员还是顾客还是乐手,好像谁都能拿起来弹上一曲。 路边的馕饼作坊,老板跪在半人高的炉子上,不停甩水到热气滚滚的炉内,馕饼服帖地粘在炉壁上,隔老远都能感受到热浪,空气里很快就弥漫起谷物的香气。 我就依在店门口的围栏处,看馕饼从白色慢慢变为焦黄色。老板就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姿势,几十分钟。这种馕饼外形很像甜甜圈,用料实在,冷却后非常硬。之前做客时,一个馕饼吃了半天,得就着茶。出门带上几个,一天的口粮就解决了。 继续往老城东门的方向走,虽然路更宽,也有门店,但好像人更少了,连小孩都少见。二楼的孩子隔着栏杆看着街道,再也无法探身出来跟小伙伴打招呼。越走,开始有点发毛,脚步不自觉就快了起来。 出东门,凭感觉,寻找着高台的方向。没有用导航,更喜欢这样的晃荡,遇到的就是目的地。 人群开始密集起来,到了喀什大巴扎的外围。已经连续走了将近两个小时,脸晒得生疼,嘴唇发干,鼻孔里也变成了火焰山,往外喷着热气。这个时候看到水果摊是没有一点抵抗能力的。西瓜、石榴汁、冰淇淋一样一样尝试。这个小大眼妹盯着我手里的大号冰淇淋,实在是量太大,已开始融化,弄得一手都是。 在十字路口等待间隙,维族的武警对手上的相机产生了兴趣,就站在街口,陪着他们聊起来。汉族的武警兄弟从河南来,在喀什已经待了7、8年,妻子在老家,分隔两地,除非退伍,否则无法离开;说到这里,稍微有些沉重。还好,一会就回转过来,开玩笑说喀什不久前还能够娶几个老婆。维族警官回击说,都是他们(指汉族警官)把怕老婆的风气带过来,搞得现在都不敢多娶了。那个时刻,看到了珍贵的亲密无间。 离开的时候,拥抱拍背告别。 过街,是个汽车站,沿着巷子进入,一大片开阔地。一群孩子尘土飞杨中踢着足球,主动围过来,摆好队形,很开心地请我给他们合影。拍好了,一群脑袋凑过来看屏幕里的自己,又哄笑着散开,继续踢球。 这个时候,很神奇地,绷紧的神经开始放松。手上的相机开始频繁举起来 不断有小朋友过来,要求给他们拍照 还要我拍他们家卖的馕饼 小妹妹带着弟弟,自由地在栏杆里钻进钻出。只有孩子,没有面具。小弟弟不知道在伤心着什么,鼻子里哭出了鼻涕泡。 终于,远远看到了高台,依旧在呼吸的千年之城 民居正在修缮,只有本地居民才能进入。 一个独立的世界,时间被封存起来 在这,与伊朗亚滋德老城一样的感觉 到处都是孩子的身影,他们是这座城的主人 一位女子飘然而过,消失在黑暗里 想寻找面对电视塔的那条小巷 却只见远处的摩天轮 太阳渐渐落下,电线缠绕如麻 两个孩子走过,像是追风筝的少年 回头望,已有灯火 出口的路灯下,一位老人家安静地坐在小摊后 沿着老城的来路返回。铜器店的老板,还在一锤一锤地敲打着壶身;和来时同样的姿势、同样的节奏。铛铛的敲击声,在身后陪伴着走出很远。 晚上才苏醒的街道,跟白天完全不是一个模式;烧烤的烟雾弥漫,飘来烤肉伴随着孜然的香味。垂涎欲滴。 在小广场处,坐满了人;像是从前夏天的晚上,村里人聚集在打谷场上。 菜摊就沿街摆着,白天什么都没有 路过这家烧烤摊,听到纯正的普通话叫卖,聊聊才发现不是老板,只是住附近帮摊主揽客。再聊下去,发现还是半个老乡,年龄差不多,内地赶来喀什给爷爷送葬。老人是第一批戍边人员,已经习惯了这片土地,选择长眠于此。 后来又陆陆续续来了一队汉族年轻人,与有些拘束的我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热火朝天,跟在其他城市的烧烤摊没有任何的不同。搭讪了才知道,这群年轻人是从内地来喀什本地师范学校工作,签约时间很长,好处是收入至少是内地工资的两倍。 一个看起来好年轻的小姐姐中间视频通话,居然是跟老家还没上幼儿园的孩子。她说这是每天的必修课,我没有问想不想孩子这么蠢的问题。他们讲,喀什有很多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淘金一般来到这里。 订好酒店,深夜背着背包,已经不再像来时的紧张。 经过老城一间洗手间,里面出奇地干净,堪比豪华酒店,负责维护的维族大叔很自豪我的评价。外面有个零钱箱,我很自觉开心地投了一元硬币。实际上,很多地区的的公厕都是有偿使用,这也直接激励责任人尽职专业地维护好的环境。这一些小小的细节,不知不觉就改变了了自己的心态。 D2:探寻之路 清晨的喀什喀什应该是中国最后一个迎来日出的城市,太阳出现的那一刻,仿佛整个城市都燃烧起来。 酒店房间下面就是人民广场的大片绿地,不是草坪,是密密的树林。光线明暗游离在树林中,像极了兴安岭山坡上的森林。 今天主要是去牛羊巴扎。在喀什周边存在好些这样的牛羊集市,实际上与内地的赶集相类似,不同时间在不同的地点轮回。 维族司机往往汉语不是非常好,最好需要把维语地址写下来。坐车时往往受不了那种沉默,连比带划天南地北找着话题。中途需要加油,加油站门前有铁马,乘客和司机熄火下车,安保人员打开引擎和后备箱,连同车厢内一并严格检查;司机和乘客刷身份证验别身份。完毕后,司机才能驾车进入加油。 今天的巴扎在去机场的高速附近,离城比较远。去得早,下车的时候,一只小奶狗一直跟在身后。 巴扎入口竖着巨大的蓝底门头,口袋型场地,大型卡车装载着牛羊不断进出。门口两边或坐或站着安保,认真检查着车辆。交易场地在二道门里侧,内门一侧挂着好几头去皮的羊,还在缓缓滴着血。 车小的,羊就直接牵着跳下来 在租好的栏杆处,固定在绳套内 羊们温顺地站成一排,不会尝试着去挣脱脖套,看着有些难受 想起了孩子小时候读的《小羊肖恩》,那只聪明调皮的小羊,会不会带上它们走上逃亡之路。 大户会租上一个围圈,车尾对着圈门,羊自己一只一只跳下即可。 大型的车往往有多层,羊们也是见过世面,会直接完成高台跳水的动作 羊圈内很快就挤满 买家看着羊的牙口 场里有好多孩子,来回奔跑着卖系羊的绳索 牛力气大,套着缰绳,转过头,看着一旁的我 牛从车上下来的时候,车子明显晃了几晃 牛群在二道门口右侧,一头头栓在牛栏处 卖家为了卖相,在用刷子替牛整理毛发 驴子在这里不常见,在巴扎的最里面,倔强地昂昂叫个不停 孩子们跟着大人来到这里,从小就接触生意的门道 小小的人就已经能够帮忙 最感兴趣的还是交易过程,想搞清楚第一手的价格,可惜,周围都是维语的天下。 牛羊巴扎里,议价都是买家在卖家手心里写数。卖家不乐意,就会把手往回抽,买家拉住再出价。一来二去,不明就里的以为拉手早成交了,会觉得奇怪怎么表情都不对劲。 这倆来回很多轮,右边买家几次愤而离场,左边卖家却始终不情不愿。居中调停的又几次把两只手拉在一起。最终成交时,两只手才真正紧紧握在一起。买家是个十足的演帝,有几次我感觉就是要愤而拔刀的架势。 达成意向后,在地秤过磅,现金付款交易结束。这场交易吸引了很多旁观者,大家都好像比较开心交易的完成。试探着向身边一个维族大哥关于交易的细节,他很努力地使用关键词告诉我相关的信息:价格,交易过程。喀什牛羊肉,尤其是羊肉消耗巨大,这种场合下的购买往往只是满足城市日常需要。国家往往会有大宗采购,影响市场价格,避免大的波动。以前在内蒙赤峰就曾经遇到过储备肉极低价格抛售的情况。 在二道门左侧,一长溜是各种食档。烤包子,面条,馕,大锅的水煮羊肉。紧张的交易完成,大部分人会在这里吃点东西,休息一下。档口的大厨面相不善,看到我来,突然扬起手中的切肉刀,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语:羊肉、面条、羊肉、面条。声音洪亮,吓我一跳,等听明白不禁失笑,大师傅也就跟着笑起来。注意到大厨的切肉刀刀柄处,被一根细铁链固定在肉案上。 出来太久,也累了,就进去坐下点羊肉面条,看他们忙乎。来来往往的客人很多,店里的每个人都忙而不乱,彼此伴着说笑,有着少数民族常见的热烈。 这个白帽的师傅一直笑嘻嘻的,距离感一下就消失不见。旁边坐着一对从河南开着卡车来喀什送货的夫妇,整整十天风餐露宿,刚刚到达。喀什路途遥远,物流非常困难,运费也昂贵无比。 石榴也是喀什的特产,玛瑙一般的石榴籽现场榨汁,酸甜冰凉。 红瓤的西瓜一瓣一块钱,切瓜赶不上吃的速度 吃饱喝足,看到角落里的少年在剪羊毛,像是给羊脱去了一层厚厚的棉衣 居然还有骆驼,这个红色的小恐龙弟弟一直在旁边 依旧不断有满载的车开进来 一直热闹着。 快到正午,带着一身尘土返回城里。 走之前想感谢一下昨天款待我的老人,也很想再去看看三个小可爱。买了礼物,感觉上像是去走亲戚。 巷子的孩子们笑着说“你好”,我也大声说“Yakshimsiz” 可惜老人带着三个孩子走亲戚去了,小女儿带着自己的孩子在这里;她的汉语很流利,我也总算弄清了这个家庭的遭遇,祝愿他们早日团聚,恢复正常的生活。 在旁边的手工店有很多铜器工艺品,那些美丽的纹路是匠人们耗时一下一下捶打出来的。选了喜欢的买下。 最后的时间一定是属于这家百年老茶馆。人们可以自带茶点,在这消磨一天的时光。在茶楼阳台坐下,安静地听着客人即兴的弹唱。旁边是一位加拿大的华裔小姐姐,认真地剥着她自己带来的水煮蛋。 气氛逐渐热烈起来,大家开始拍手,呼唤舞者上场 老人在众人的喝彩声中,开始慢慢转起圈来 手鼓和琴声渐疾,催动舞者的圈越转越快,所有的人都情不自禁融入其中打拍合唱,气氛和节奏到达最高处,“嗨”一声,归于沉寂。86岁的舞者气定神闲,琴师额头已然汗涔涔。 人群逐渐散去,只有这个大叔依着栏杆,像在回忆这里曾经的热闹和辉煌。 后记: 在喀什的真实经历,早已让来时的不安消散;代之的是隐性的忧虑,那是一种无形的隔阂,横亘在不同的人群间。怀念小时候听到的"我们新疆好地方",怀念"朋友来了茶满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