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3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癞风初期图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03/5813045.html

浙南水乡古镇湖前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记龙港市人文重地湖前社区

文:光明人家-10-20

湖前,地处龙港市西北部,因驻象河南面而得名,古称河前,今作湖前。湖前社区现区域面积13.2平方公里,下辖东河、西桥、下垟郑、杨家宅、三垟、双桂、陈良、长连屋、朱家站、李庄站、汇龙、双龙12个行政村和龙浦1个居民区,现有人口人,外来人口人,主要为汉族,方言为瓯语。驻区事业单位12家,工业园区5个,非公企业家,工业总产值亿。是一个集工业、农业、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城市新型社区。

历史悠久浙南水乡

湖前社区(镇)位于浙江省南部,现属龙港市。地处鳌江下游海湾冲积平原,沃野依堤临江,阡陌纵横交错。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池塘星罗棋布,是为浙南水乡。灌溉、交通极为便利。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量资源丰富,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宜水稻、甘蔗和蔬菜等作物生长。

湖前历史悠久,据当地《吴氏宗谱》记载,唐僖宗、昭宗之时,吴氏由福建省延陵迁至域内,聚族居住鹤浦以西,后以居者名地,称吴宅。另据《陈氏宗谱》记载,北宋淳化年间(公元-年),陈师川由陈库迁入,聚族而居,始成村落。南宋嘉定九年(丙子年,年),建汇栏桥,沟通东、西两岸,湖前渐成街道,境内有河类象之形,称象河,聚落地处象河之前,故名河前。当地方言“河”与“湖”谐音,讹为湖前,并沿用至今。

湖前境域原属平阳县,古地属慕贤西乡,清时分属十四、十五都。民国初曾建镇,属江南区,抗日战争时期称新桂乡,抗战后改称湖前乡。新中国建立后仍称湖前乡,属宜山区。年公社化时,称宜山人民公社湖前管理区。年改名为湖前人民公社,后又析为沿江、凤江、湖前三个公社。年苍南县成立,湖前属之。年复称湖前乡,年改乡设立建置湖前镇,隶龙港区。年为苍南县直属镇。年6月,撤销湖前镇,其辖区并入龙港镇,为湖前办事处。年5月撤办事处设湖前社区,年,将原来湖前社区和龙浦社区整合为湖前社区。年8月30日,龙港市被国务院批准设立,湖前为其下辖社区。

湖前水陆交通便利,从鳌江入海可通达沿海各主要港埠,借河渠水网又可与鳌江南岸许多乡镇相连。公路交通行2.5公里可抵国道,南可经分水关至福建,与闽北主要公路干线相接,北可经平阳、温州,至浙江各地。

改革开放后,湖前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建镇之初,镇内原仅一条街道,现已被拓宽改建,又先后兴建宽15~20米的街道11条,总长7.5公里。各村之间的道路也得到改善,多铺设水泥路面。居民住宅多为近几年新建的四至七层楼房,装饰华丽。建设有公共设施有停车场、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菜市场、编丝市场、建材市场、码头、敬老院、象湖公园、镇政府楼等。城镇建设面貌进一步加快。

年6月湖前并入龙港,其规划建设融入龙港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今后,作为龙港重要的工业重地与一座古镇,龙港市的建设将会进一步加快湖前社区城市建设面貌的发展,其规划有大型城市购物中心,新型城市住宅。其社区与人居环境建设将会面貌一新。

塑编之乡工农并举

湖前原为苍南县工业重镇,其工业主要以生产塑料编织袋为主,被誉为“编织之乡”而闻名遐迩。湖前镇的塑料编织业是由纺织业演变而成。湖前有数百年纺织土布的传统,年至年,土布纺织业达到鼎盛时期,镇内设有纱场与布匹交易市场,每天常有三五千人购销布匹与锦纱。

年后,土布销售量日减,许多土布纺织者转向其它行业。西桥村农民吴成仓等人以织布机改织塑料编织袋,取得成功,湖前镇的塑料编织业遂迅速发展起来。当年,镇内从事塑料编织袋生产和销售的较大家庭工厂约家。其特点是以家庭经营为主体,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购料发丝、委托加工为纽带,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年,全镇有编织、购销专业户个,占总户数的70%。扁丝发放给苍南、平阳、泰顺等3县11个区镇的多个家庭委托加工,每天有近百吨扁丝从这里发出加工,又有50多万米编织简料从各地加工户手中运回,制成编织袋集中外运。年成交量达2亿多米,产值3亿多元。随着编织业的迅猛发展和塑料编织市场的日益繁荣,湖前镇又新建了占地平方米的大型编织贸易市场,建造了进镇公路和吨级的外江码头,市场的辐射面更加宽广了,当年,湖前镇为浙南塑料编织业的中心。每天至湖前采购塑料编织丝与塑料编织袋的人员达余人。

塑料编织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它行业,自年以来,经济增长的幅度以10倍计。年工农业生产总值为.38万元,人均收入超千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全镇75%以上的农户新建了住宅。进入新世纪,湖前镇的塑编业有所萎缩,但龙港的工业发达,在湖前规划有多个工业园区,足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年,湖前社区工业总产值达亿。

湖前地处浙南水乡,沟渠纵横,土质肥沃,水热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的栽培与生长。种植业以水稻为主,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排灌、耕种及农副产品加工的机械化。原全镇有耕田亩,年粮食总产量为.5万公斤,平均亩产公斤。

湖前地少人多,塑料编织业发展后,大量的劳动力转向塑料编织业,耕地向少数擅长农业生产者手中集中,形成了规模经营,机械化水平较高。年全镇有52户规模较大的粮食生产专业户,并办有生产效率较高的农场-光丰农场。为苍南县最大的农场之一。光丰农场创办的第二年,平均亩产便超过公斤,成为高效率、高产量的农业生产单位。但近年,工业已成为湖前的主要支柱,农业生产已逐步退出。

人文鼎盛人才辈出

湖前历史悠久,人文鼎盛。早在宋代,睦程进士缪元德告老归乡,在横阳支江畔建一座“朝阳书院”,理学家黄震为之作《朝阳书院记》。延至清末民初,东河村李育争办蒙馆于李氏宗祠,西桥村林定浩办书塾于私宅。民国15年()杨仲圭办象湖小学。民国29年象湖小学改为高等小学。解放后,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年创办初级中学,年转办农业中学,年成立高级中学。至年,有湖前镇中学(现龙港九中)、湖前中心小学,另有村办小学4所、幼儿园5所。

人以地显,地以人灵。人杰地灵,对于湖前这片浙南水乡地方而言,用这个荣誉称呼比喻是相当合适的。从宋代开始,湖前地方人文鼎盛,人才辈出,出了历史上诸多名人与杰出人物,笔者查寻文献资料,略表如下:

吴通,字远贤,平阳河前人。吴宝秀之祖上,南宋淳熙五年()进士,知德安县。事见《乾隆-平阳县志》卷一二。存世诗一首《炼丹台》(略)。

缪元德(-),字正臣,号存齐,慕贤西乡穆程(今龙港、湖前一带)人。宋淳佑四年甲辰()进士,咸淳五年()差知抚州节制军马。时元兵进犯,民深受其害。缪元德到任后,修城郭,储粮食,节约开支,赈济饥民,掩埋枯骨。六年(),改知吉州。七年(),吉州饥荒,缪元德向文天祥求教,天祥复信详筹救灾方略,其施行后,吉州百姓得救。八年(),落职回乡。著有《游淮集》。

陈懋钦,字尧俞,双桂人,南宋宝祐元年()进士,官至建康(即南京)府教授,累官秘书郎、著作郎、太常国子祭酒、户部侍郎。他与其弟子美同年登宝佑癸丑科姚勉榜进士,皇帝圣表为“棣萼杨芬”,以“双桂赐之”。病逝后,族裔为他及其弟子美追建石坊表,称为“双桂”;至今其地仍称“双桂坊”。

吴宝秀(?—),字汝珍,号惺台,湖前人。《明史》二三七有传。万历十七年进士,授大理评事。二十六年,出知南康府。湖口税监李道横甚,宝秀不与通,道大怒,飞章劾宝秀,及星子知县吴一元、青山巡检程资阻挠税务,诏俱逮治。宝秀妻陈氏恸哭请偕行,宝秀不可,夜自经死。宝秀至京,下诏狱。星子民陈英者,方庐墓,与儒士熊应风等走京师,伏阙讼冤,乞以身代。大学士赵志皋疏救,皇太后亦闻陈氏之死,从容为帝言,因与一元等并释为民,归家逾年卒。南康士民建祠祀陈氏,后改建,合宝秀祀之。天启中赠太仆少卿。后被列入《江西通志》六十四《名宦》传。其子吴凤起官至刑部主事,曾编集其父事迹及赠、挽诗文为《忠烈遗踪集》。孙吴元震为康熙十一年(年)壬午贡生。

吴第,生卒年不详,清代著名画家,湖前镇人。为明代名人吴宝秀后裔。活动于清同治、光绪年间。

朱秀三(?~),原朱家站汇人,迁居河前(今湖前)。与赵起好友,清末金钱会起义主要将领与人物。

杨力航(—),原籍湖前杨家宅村人,迁居鳌江。年秋参加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政大学教导员。解放后,先后任华东军政大学、第三高级步兵学校、总后高级步兵学校宣传科科长,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科长、副处长,贵州安顺军分区政委兼中共安顺地委副书记、书记,贵州省委委员,昆明军区陆军14军政治部主任,石家庄高级陆军学院政治部副主任、训练部副部长。年授予上校军衔,并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年参加对越南自卫反击战,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奖章。

吴春笃,年生,湖前人,年毕业于江苏工学院,年获硕士学位,年获博士学位。二级教授,江苏大学博导。曾任扬州市职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兼任扬州教育学院院长。年10月任江苏大学副校长。

陈靖,年3月生,龙港市湖前人,年2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经济学博士,副教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团委书记、团市委书记、市青联主席,闵行区委副书记、副区长、区长。上海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副主任,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援疆干部领队兼新疆自治区喀什地委副书记,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等职务。现任上海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厅主任。

林亦挺先生书法作品

谢云挺,年生,原籍湖前,迁居鳌江。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新华社浙江分社深度调研部主任、高级记者。

林亦挺,先生现居湖前,著名民间书法家,颜体书法尤为出色,功力深厚,颜筋柳骨。深得社会各界好评,称其书法为“人书俱老”。

林亦挺先生书法作品

牛三:80后,湖前人,毕业于浙江大学,著名网络人士。

民俗丰富古迹众多

湖前地方民风古朴,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不仅人才辈出,而且文物古迹与民俗丰富。

解放初期,湖前有两个剧团,即西桥儿童京剧团与东河乱弹班。西桥儿童剧团曾名闻浙南、闽北,东河乱弹班在民间影响颇大,演出曾轰动一时。

湖前老街,又名鹤浦巷,鹤浦古街,依偎鹤溪浦,横阳支江。全长多米,最窄处仅1.8米,最宽处约3米,铺花岗岩条石。据当地老人口述,老街是“江南三条半街”之一。过去是往来金乡,宜山,经陡门去往钱仓和老平阳县城的必经之路和古道;支路连通斗门,方岩下与宜山,皇浦。当年人头攒动,南来北往络绎不绝的行商客贾一度将整条窄街挤满……

现沿街依然有二处晚清民国洋房,民国十七年重建古斗门,一处古桥,多爿旧商铺,文革后楼房等历史建筑以及徐,陈宗祠,坤灵宫,鹤浦亭等宫庙,廊亭,河网密布,水路纵横,尽显水乡遗韵。

镇内古迹有鹤浦亭,原建于宋代,几度残落,年重建。清华道观又名东岳庙,是镇内古建筑,建于宋淳化年间,观外翠竹古木环绕,浓荫蔽道,观内五殿堂有东岳帝君、诸仙众神、诸殿阎君及百鬼受刑等群塑,并藏有当地文人名士墨迹。

象湖为当地重要景观,湖形态似象,清澈见底,久旱不涸。此外,明进士吴宝秀读书处文昌阁,清画家吴第晚年栖身之居士林,及保生宫、九龙湾、平澜渡、栏桥、百望亭等处,均为当地居民经常游览之地。

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约年前)的温家“三品”商号和吴家“吴达顺”,是江南,乃至老平阳现存难得一见的西式洋楼,见证了湖前百年辉煌。

湖前方步皋故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破落,急需保护。这是一座具有清代浙南民居特色的古屋,方家的发家有个传说故事。故事经过大概是这样:在清中晚期,在福建宁德有一方姓渔民,一天独自一人在滩涂上挖海鲜发现两具装有金银财宝棺材,就每天偷偷的背着簸箕去装这些官银,一直运完。

与此同时,官府发现银库失窃,后经查寻打听到是为海贼所盗。原来是海贼盗走了官银,怕后有追兵,只能把金银藏在棺材里放在滩涂,待日后再取回。话说方家也是谨慎之人,得到这些金银后分毫未动,不敢使用。官府知道银库的下落在福建和江南一带,所以就在这一带设立了很多当铺,设局抓捕,整整三年,这方家人也忍了三年。

三年过后,当铺撤离,官府不再追究,这时方家人请了一位风水高人,问:哪里是聚财之地?风水先生说:你拿一簸箕的稻谷壳倒在河里,稻谷壳漂流在一个地方不再散去,那么你就在那里安家。稻谷壳随波逐流,一直漂流到杨家宅,在称为九龙湾的位置团聚在那,不再散去。所以后来方家人就在这里安家置业了。买了无数的田地,雇用了很多的员工,盖起了这座大屋。方步皋故居故事就是这么个由来。

结语

浙南水乡,古镇湖前。拥有纯朴地方民风,深厚文化底蕴的湖前,在龙港建市的东风与加快城市化时代大潮下,将进一步加快发展。将以标准化建设为契机,整合资源,优化环境,服务发展,着力打造“富裕、和谐、文明、幸福”的城市新社区,湖前人民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湖前投资、参观、访问,携手发展.......

--本文图片热心网友吴国凑提供,方步皋故居故事由网友杨允雅提供,特此感谢!!!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