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地图上,广东广州和新疆喀什相隔将近六千公里,因为这一群人,也正慢慢地“靠近”。 年4月,医院神经内科毕伟副主任医师作为广东第九批“组团式”援疆医疗队的一员,响应国家号召,舍小家为大家,在边疆以责任与担当书写初心使命。 1 着力人才培养,从“输血”到“造血” 初到喀什,毕伟第一时间来到当地科室积极开展学科调研,迅速为科室发展“把脉问诊”。通过调研,毕伟了解到科内存在亚专科发展不平衡、神经电生理科不完善、学历层次偏低、科研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给喀什人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毕伟决定以人才培养为着力点,构建神经内科亚专业人才梯队,为神经内科亚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力图将自己学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学术经验以及临床经验传输给当地医生,实现输血到造血转换。 毕伟根据科室医生意愿,收了三名徒弟,尽心带教,为建立帕金森病临床亚专业培养人才奠定基础,医院“天山英才”团队对神经内科科研团队进行培养。 毕伟医生在会议中作发言 在毕伟看来,“师带徒”是帮助青年医师快速成长的一种方式,这种“一帮一”的过程,既有利于徒弟的进步,也给师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丰富的临床、教学、科研经验,与徒弟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在帮扶期间,他将教学查房、帕金森病业务学习、疑难病例讨论、帕金森病MDT活动等作为常规工作,并首次提出联合影像科实行综合影像的集体阅片制度,为保证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水平和诊断质量、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提供新方向。 2 加强学科建设,填补帕金森诊疗空白 长期以来,南疆地区对帕金森的诊断、治疗极不规范,90%以上患者均未得到规范化诊疗,帕金森病亚专业医生仅分布在乌鲁木齐的医院内,医院仅有神经内科医生从事帕金森的诊疗工作,尚未组建帕金森病亚专业团队,帕金森病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基本为零。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他结合自身优势,对帕金森病亚专科建设开展精准帮扶,填补了喀什地区帕金森病诊疗空白。毕伟结合喀什地区帕金森病患者特点及流行病学特点,首次在南疆开展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症候群研究,并根据南疆地区和内地帕金森病患者嗅觉功能差异首次开展病例观察研究。 同时,他建立了以该院为中心辐射周边县区的帕金森病中心诊治医联体,并采用远程会诊平台、线下会议学习交流等多种方式,提升基层帕金森规范化诊治能力,构建喀什地区帕金森病数据库和标本库,为今后开展帕金森病临床、转化及基础研究奠定基础。 医院召开帕金森病中心推进会 此外,毕伟整合院内神经内科、精神科、康复科、泌尿外科、中医科、消化内科、神经外科等相关专业科室资源,建立了南疆地区首个帕金森病诊疗中心,并组织开展了首次帕金森病MDT多学科联合会诊。 多学科MDT共同讨论患者病情 帕金森病患者的全程管理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为了实现对帕金森病患者的精细化管理,毕伟用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厚的临床经验指导临床工作,他就地取材,用馕、羊肉、胡萝卜、皮牙子等通俗易懂的话语来打比方,通过简单调整患者饮食习惯、服药时间就可以使患者取得神奇的疗效,受到同行和患者的一致赞誉。为了加强医患沟通,他还组织开展医护一体化查房,建立了喀什地区毕伟教授帕金森病俱乐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