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噶尔始终如一颗明珠,而不是一块玉石——喀什噶尔意为玉石之城,闪耀在帕米尔的东边,与西边的撒马尔罕仿佛两颗光芒耀眼的钻石,从底部照亮帕米尔高原这群山之父,令中亚的沟壑从历史深处闪亮而来。脱去华服,洗尽铅华,喀什噶尔的日常,以其独有的房屋民居俏立在西域,如同川西的色达,以一日一日的光阴交叠,累积出绝世的色彩,令土地、河流、山川别具风韵。在我眼里,喀什是房子的喀什,那些房子就是玉石,也是陶罐,岁月久远,日常透明,盛满了生活的汁液和经典。 在喀什生活了40多年的人说,喀什两条路——解放路、人民路,之外的地方知道,也能找到,但却说不上路名,因为路名太长,大多是维吾尔语的音译。住在解放北路,就在高台民居的边缘。雨洗过的仲春,黄昏也是明艳。高楼大厦的背后,那些改造过的民居,不再是泥土夯筑,而是一砖一瓦粉饰的房屋。砖瓦在排列堆砌中,婉转出各种图案。雕花的门窗、屋檐,泄露了异样的秘密和新鲜。那些开在窗外铁艺栅栏里的鲜花、爬上屋顶的绿植、招摇在玻璃旁边的桑叶,于渐暗的天光里,守着别样的房屋吐息,连它们也都变得异样。多数的店铺已经打烊,随着日光的张扬熄灭,打开或关闭一日的沸腾鼓噪,是这里的节奏,它们行走在商业的路途中,和整个儿新疆的商业店铺开门时间几乎一致。这也许是一种错觉,因为在岔路口的麦格莱剧场,一日的时光才刚刚敲响清晨的钟点,维吾尔族的音乐还没有休止符。在夜色里,开放的是另一种别样的生活,却因为在夜色里更加醉人。这并不是完全的剧场,只是在一楼的大厅一头,有一座现代舞台,各民族的舞蹈在姑娘小伙的轮番表演中,在大屏的美景翻转中,彻底激活对别样生活的激情和渴望。大厅上空是透明的玻璃屋顶,黑暗加深了舞台的靓丽华美和舞姿的曼妙动人。舞台两边是桌椅板凳,坐在这里,眼耳鼻舌身意口腹,从里到外俱得满足。大厅中央偏另一头,是一座水池,池后大桌和楼梯达二楼。二楼两侧大厅,正对舞台有房,不过大多数人不愿意坐在屋内,都在靠近栏杆处的桌边坐了,饮酒作乐击节而歌,头上都戴了剧场送的花帽,化身进入另一种臆想的生活。吃着酸奶水果,品味去年的干果,口中的滋味和眼中的歌舞以及耳朵里的声音,均不同于往常,不由得你不兴奋。一些演员还是艺术学院的学生,欣赏到的也是专业级的舞姿。另有4位维吾尔族老者,两人手鼓,一人热瓦普,一人都塔尔,在舞蹈的间歇唱悠扬的歌曲。曲终人散,最后的一刻,演员们走下舞台与客人们翩翩而舞,交流在乐声和动作中完成,大家都面带微笑,喜乐难禁。已是夜半,回转来桑树下的凉床上,还有几位老人在闲聊。充满了意外的生活,才是有趣的生活。 没有改造过的民居,也许在一些人的眼里,如那些城中村一样,是都市的痛点和牛皮癣。改造之后的民居,撇去商业的浮沫,也是精美的村庄。四周的高楼阻隔车水马龙的喧嚣,在现代建筑的拱卫下,这样的村居宁静甜美。阳光浓烈,如稠酽金黄剔透的茶汤,裹着民居密不透风,一切只在这金黄中荡漾,生活之水不多不少、不漏不溢。一条街一条街走过去,一座房子一座房子看过去,一家店铺一家店铺逛过去,刚才的你和此刻的你已经不同。若是无事,可以在这街巷房子逛一整天,那也逛不完。一些人家,打开了雕花的院门,可以一层一层地参观,上到天台听鸽笼里鸽子的嘀咕,看那些高高低低方块的屋顶在阳光下幽微闪亮,如同融化的冰面上被切割成几何形状的浮冰,底下是欢乐荡漾的生活海洋。远处的高楼、四周的高楼,都是科幻的另一个时代场景,是未来的抽象和干枯,生活的柔软通达在这里,带着泥土的滋味,带着三餐的烟火和期许。跑在街巷里的孩子都俊美得无法描述,眼睛清澈剔透,即使你不懂维语,也能和他们简单交流。巷子里沿着房屋墙角摆满了花盆花箱,鲜艳的花朵和绿色迤逦蜿蜒在巷底,顶上是一线纯蓝。在拐角和空地上,桑树、齐纳尔树,桶栽的无花果树,张开一片又一片绿色,点缀在土黄和深蓝里,还有铺了毡毯的土台,可以坐下来休息,听巷子里的声音。那些敞开的院门里,都飘荡着布帘,如同屏风一般,把主人的秘密遮挡住。这些街道被他们称为花帽巴扎、坎土曼巴扎、铁艺巴扎、花盆巴扎、菜巴扎、首饰巴扎或者手工艺品一条街、美食街,成了巴扎的集大成者,唯一不同的大约是改变了巴扎的临时性,这里是天天巴扎,每日每夜的巴扎,也是游客的巴扎。与著名的商业旅游古城不同的是,除了店铺,还有居民在这里生活。 这些民居围绕着艾提尕清真寺。清真寺前巨大的广场已经现代化,那些经年的土砖已经被各色瓷砖取代。标志性的寺门后面,是巨大的一块绿色,白杨树搭建的绿色屏障遮蔽了后面的民居。一眼望去,历史悠久的清真寺始终是崭新的,光阴的痕迹倒在那些顶天立地的树上,在脚下的台阶上,也在门后的草木和廊柱上。门两边的塔楼装饰过于精美,流溢出富奢的意味,倒不如于田更为悠久的艾提卡清真寺,把华美和精细藏进朴实的砖瓦中,内敛低调中更有虔敬的意味。但艾提卡鲜为人知,建筑的经典也因为地理和人口流动的局限而逐渐湮灭,最终无声无息被彻底遗忘。穿过广场,从车流滚滚的解放北路下穿过,是民居的另一半。所以,打算一天逛完这巨大的民居村落是不可能的。每一位民居的主人,他们一代又一代,在屋顶上累积起来的居所,无意中汇聚整个中国的目光,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到古城不算到喀什。是这些房子,这些在房子上加盖的房子成就了今天的喀什。民居中的每一条街道,好像都有传说,比如阿热亚路。阿热亚意为中间有河的地方,传说很久以前疏勒城突发大水,人们逃往高处,突然中间裂开缝隙,洪水从缝隙而走,古城存人也存。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喀什挽结的历史辉煌和今天的兴盛发达,都从这些房子开始,走向世界。有时候,台阶通到路边,拾阶而上,又是一条巷道,曲曲折折,花草树木点缀其间,高台民居不仅仅是房子摞房子,还是因地层层而建的意思吧。有些是死胡同,有些勾连宛转,觉得走不出了,再往前几步,突然又到了街上。 手工作坊里除了敲打精美的铜器、雕刻旋转出漂亮的木器,还有捶打马蹄铁的,那累累串串的马掌不知销往何处。最吸引我的是那些古旧的器物,锈迹斑斑的铜瓶、灯盏、陶罐陶瓶,因为这些多是本土的,而那些精美的铜器装饰品,多来自巴基斯坦和印度。吐曼河蜿蜒在高高的城墙似的古城下,巨大的喀什古城土黄色门楼,被现代灯光照出幽深的历史明暗。从门楼上去,远处的高楼都蛰伏在脚下,沿街的则是酒吧、咖啡馆、民宿。 这些民居在千篇一律中成为人们热衷的所在,那些耸立的高楼却在独特的外观中被忽略。建筑的风景真是奇妙,当金茂大厦、明珠塔在黄浦江边闪亮时,近在咫尺,有的人心心念念要去,有的人大约也是远远扫一眼就放下了。更何况,喀什的高楼还没有如此引人注目的,这些矮在高楼脚下的民居,倒成了西部大都市喀什的地标。以吐曼路为界,民居的主场地就在解放北路两侧。剩下的一处,才真正是本色,在古城门楼下吐曼路对面,但已经封闭,正在改造。在吐曼河边可以看到高崖下的柱子,层层叠叠高高低低的屋舍,有的破陋不堪,据说唯一一家制陶的就在那里,现在也因改建搬迁停工了。旁边的土陶展馆,也在修缮台阶,根本进不去。不如听那热瓦普的曲子,他们穿着衬衣,戴着花帽,坐在店门口,声音传出老远。 朋友们说,怎么能在喀什城里待3天?其实3天也是不够的,民居也只能走马观花。街巷的精雕细刻美,台阶两边墙上的繁复的装饰美,都没有办法写出来,只有自己来看了,才能在心底里咂摸体味,像维吾尔族的药茶,每一种都有不同的色泽和味道,也如那些琳琅满目的土陶木器,在家家门前的无花果里,深藏着甜美的秘密。每一所房子都盛满了时代里平凡生活的秘密,即便喀什愿意分享这外观的喜悦,内里的甜美却只有你深入才能体会。高楼和民居把喀什的时光扯远延展,写出了喀什城的历史,虽历经千年沧桑,却依然活力无限。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县人民法院 编辑:马欣审核:李芹 张军民作品往期精选: 小强 拉条子 点亮凡尘 故乡简史 于田之咏 少年的四阜河 键盘上敲过的光阴 法官们的亲戚 阳光下的法官 采青 烽燧相望玛纳斯 在玛纳斯的角落 张军民作品选·吃席 柴场村的春天 赶老牛 心归湿地 后会无期 听雪 天山脚下过大年 “帅锅庭”往事 看电影 别样的新年祝福 烛照世界——《心照日月》读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