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10月14日讯(记者韩蓓蓓)10月14日,潍坊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潍坊市成功当选“东亚文化之都”有关情况。 “东亚文化之都”是中日韩三国联合实施的中长期战略性项目,旨在通过文化、艺术、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增进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形成东亚文化共同体。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的“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主张的重要举措,是深化中日韩文化领域务实合作的重要品牌。自年以来,我国共有15座城市获评。年,第十四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期间,将向中日韩三国新当选城市授牌。 8月3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年“东亚文化之都”终审活动在北京举行,镇江市、湖州市、景德镇市、潍坊市、洛阳市、开封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喀什市、大连市、佛山市10个城市参与终审答辩。潍坊市政府副市长狄波代表潍坊进行终审答辩。结合申报材料初审、专家现场暗访打分、大数据抓取搜索等严密评审程序,由19位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按照《“东亚文化之都”申报、验收、认定管理实施办法》《“东亚文化之都”申报条件和验收评分导则》进行了现场评分。 9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潍坊市以第一名的成绩,当选年“东亚文化之都”,是我国第14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也是继去年获得“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之后,潍坊市收获的第二张世界级文化名片。 当前,潍坊正处在由良好发展态势向新的发展高度迈进的关键时刻。成功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潍坊将获得“六个优先”政策,即:优先参与国家对外文化传播品牌建设工程;优先参与国家入境旅游市场开发、海外旅游推广重点项目;优先参与《亚洲旅游促进计划》《亚洲文化交流行动计划》相关项目实施;优先参与亚洲地区文化旅游年重点项目实施;优先参与与欧洲文化之都、东盟文化城市等的国际交流活动;优先参与亚洲区域国际品牌创建活动。这对于展示潍坊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独特的多元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为潍坊加强国际性文化交流合作增创了新优势、打开了新空间。 一年多的创建,潍坊收获的不仅是一张金灿灿的文化名片,更是一批沉甸甸的文化建设成果。 以创建为抓手,加快构建文化资源保护体系,城市历史文脉得到更好赓续。保护好才能传承好。我们累计投入亿元,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建设天网工程,成立文物考古研究院,“先考古、后出让”做法全国推广。传承好才能保护好。大力推进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荣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获批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 以创建为抓手,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率先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国家等级馆(站)数量、设施面积全省第一。率先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实现城乡全覆盖、一网通,“线上看演出,网上学才艺”成为新时尚。创新文化惠民服务机制,连续七年举办市民文化节,高质量承办第四届中国歌剧节,常态化举办新青年音乐节。“书香潍坊”浸润城乡,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荣获全国三连冠。16部文艺精品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连续六年居山东省前列。 以创建为抓手,加快构建文旅融合产业体系,产业发展更富活力。坚持以文塑旅,新型文旅业态加速崛起,年文化产业、旅游业增加值增速全省第一,被评为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青州古城获评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书画产业年交易额突破亿元,“全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潍坊”形成共识;全力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荣获“中国版权金奖”,今年上半年版权登记数量达6.3万件、居全国第一。坚持以旅彰文,建成5A级景区2家、4A级21家,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家、国家级文化类产业园区基地6家。 以创建为抓手,加快构建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城市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与41个国际友城建立起文化常态交往机制,与个国家和地区、家联合国创意城市、家国际和平城市建立起文化联系,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大。坚持文化“请进来”,组织中日韩书法篆刻千人千作展等项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举办中日韩地方政府合作对接会等活动。推动文化“走出去”,在老挝、韩国举办“风筝之都走世界”系列非遗展,开创了“各美其美、和合东亚”交流新局面。 下一步,潍坊将以成功创建为契机,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事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全力推动城市文化繁荣,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讲好潍坊故事,让“东亚文化之都”这张国际性城市名片更加亮眼。 延展城市历史文脉。大力研究、挖掘、阐释、弘扬传统文化,深度开发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地域文化,深入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成座博物馆,建设“博物馆之城”。 强化优质文化供给。策划组织好“中国潍坊活动年”活动,建设更多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和全民健身体育休闲场所,强化创意驱动、美学塑造、科技赋能。建设富有特色性、时代性的“东亚文化之都”主题公园,加快构建引领风尚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打造文旅融合高地。加力做好“文化+”大文章,把优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融合的载体,把文化区块打造成旅游景区,使静态文化资源变成旅游资本,植入一些国际指数、时尚度比较高的商业业态,增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