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安然 本报记者王琪鹏(左)在河北丰宁采访扶贫企业。 从雪域高原拉萨,到南疆重镇和田,从灾后重生的玉树,到塞上明珠张家口,再到草原深处的兴安盟,在二十一世纪的第20个年头,北京日报近百名编辑记者走进边陲深山,大漠草原,见证了中国伟大扶贫攻坚工作的决战决胜时刻。年6月至10月,北京日报陆续推出大型报道《北京扶贫报告》,记录北京支援河北、西藏、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扶贫干部们日常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对口支援县市的巨大变迁和当地人民今时今日的精神风貌。 年8月25日举行的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协作工作座谈会上,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拿出一份前一天出版的《北京日报》,翻开“北京扶贫报告·内蒙古卷”,充分肯定了京蒙扶贫协作中形成的先进经验。与会的北京干部表示,真想拿到一份《北京日报》!很快,当天下午,份《北京日报》搭上了飞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航班,成为赠送给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的一份特殊礼物。 对参与《北京扶贫报告》的记者编辑们,这同样是一份值得珍藏的肯定与鼓励。因其难得,因其付出了巨大的艰辛,所以才备受鼓舞。 “能忍,但是不好受。”最早出发的是西藏采访组,记者于丽爽这样形容她感受到的高原反应。严重时,干脆吃不下饭,中途吸氧的状态下每晚睡得断断续续,一会儿醒一次。同组的叶晓彦更有代表性,“脸像打印纸一样白”,走起路来,都是缓慢的匀速直线运动。 “别说我们初来高原了,就是已经待了一年的第九批援藏干部,也还在承受高反的折磨,失眠、脱发、心率快、反应迟钝是普遍现象,有个别人暴瘦二三十斤。迎接我们时,他们看起来都一派轻松;可每听他们轻描淡写地说一下怎么难受,都会深深地心疼,更有深深的敬意。”于丽爽说。在这种身体状态下,采访组没有丝毫的耽搁,抵达后快速投入采访工作,一边对抗着高原反应,一边用手中的电脑、相机、无人机,记录下每一位援藏干部的苦与乐、艰辛和成果。 从青藏高原向北,越过传说中的上古神山昆仑山,塔克拉玛干的黄沙扑面而来。南疆重镇和田,传说中雨后的昆仑山千年积雪,喀拉喀什河白玉闪光,甜到不可思议的瓜果梨桃诱惑天下老饕……人世间难得一见的美景美食,却与支援新疆和田地区的北京干部们没有多少缘分:北京来的医生、教师、扶贫干部们,日常生活被行医、教育、搞活经济的工作填充得满满当当。 记者们的采访地点虽说总是在葡萄架下,桃源深处,手术台边,但是要想抵达这些地方,那可要吃着黄沙,在沙尘笼罩的昏黄的太阳底下,走过戈壁荒滩,穿越茫茫大漠。跟随着援疆干部的脚步,采访组走过他们同样的路,和他们一样去领会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宏大思路中体现出的政治智慧。 年6月29日特刊“北京扶贫报告” 年6月29日特刊1版 年12月23日特刊1版 点击图片,
|